一览,致力于服务7000万专业技术人才! 客服热线:0755-86153516

北京化工大学

  • 院校简介
  • 院校生源
分享到: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7月14日,邓小平同志签发文件[中发(58)574号],同意化学工业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办学宗旨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学校由此诞生。1960年成为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1994年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经济、管理、文法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职和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完整结构的培养体系。
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0个学院。学校的学科专业已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涉及21个一级学科。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工程硕士三种专业学位授予权,10个工程硕士领域和43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技术基础研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与外国专家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此外,还建有24个校级研究所和19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图书馆中外文书刊总藏量达217.3万册,电子图书藏量8692GB,并引进40余种国内外数据库,已成为以化学、化工、材料为特色的综合性馆藏文献库。
学校聚集了一大批致力于教书育人、科教兴国、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8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和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rdqu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7月14日,邓小平同志签发文件[中发(58)574号],同意化学工业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办学宗旨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学校由此诞生。1960年成为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1994年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经济、管理、文法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职和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完整结构的培养体系。
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0个学院。学校的学科专业已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涉及21个一级学科。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工程硕士三种专业学位授予权,10个工程硕士领域和43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技术基础研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与外国专家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此外,还建有24个校级研究所和19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图书馆中外文书刊总藏量达217.3万册,电子图书藏量8692GB,并引进40余种国内外数据库,已成为以化学、化工、材料为特色的综合性馆藏文献库。
学校聚集了一大批致力于教书育人、科教兴国、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8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和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50人;正、副教授617人。近年来,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不断涌现,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0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另外,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聘请了包括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65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我校是首批(2004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高校。现拥有本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7门。我校开设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85%以上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基地建设,拥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拥有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化学、物理、高分子科学、化工原理、电子电工、机械工程6个北京市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还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我校独立完成的教学成果《产学研相互促进建设大化工创新人才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是首批(2007年)获得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高校之一,已先后获得该计划项目160项。近年来,在全国、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首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世界华人平面设计大赛、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控制技能仿真挑战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大赛等竞赛中,我校有39人获得全国一等奖,147人获得全国二等奖,243人获得北京市特等和一、二等奖。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多次名列第一,并首获该赛事的最高奖——“高教社杯”。
学校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如优秀生重点培养模式:经选拔被确认为优秀生的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享受优秀生奖学金。优秀生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优秀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学校特别注重从入学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入学新生可自愿参加综合性能力测试,成绩优异的新生可成为优秀生;高中阶段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省级赛区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的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以及高考入学总成绩为我校在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最高分的理工类新生可免试推荐为优秀生候选对象。“4+3”本硕连读和“3+5”本硕博连读模式:经考核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实行连读培养。主辅修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培养社会亟需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注重拔尖人才培养。2011年学校首次创办国际班,组建面向化学、化工及其过程装备控制类专业的国际1班,面向材料及其加工类专业的国际2班。采用与国外联合培养大学的“3+1+1”或“2+2”培养模式,在国际班中推行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聘请一批国外教师参与国际班的主干课程教学,采用英语授课,营造校内国际化教育环境和氛围,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化工类优秀拔尖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从2004年起,学校开办“理科实验班”,并于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实验班由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组成,实施“三优教育”(优秀的学生、优秀的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采用“3-5-8”培养模式,即三年修完本科,五年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八年完成博士研究生培养。从2006年起,学校开设了研讨课,架设起学生与教授之间互动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思维和方法训练。学校在2009年又创办了工程实验班,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工程类创新人才。开办了法学实验班,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2010年学校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以此为契机,充分调动校内、企业届、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专业人才。此外,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制定培养方案,定单式培养企业亟需人才。学校还充分利用首都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实行校际间学分互认制度,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1993年开设的由美籍教师讲授的国际商务课程(IBC项目),至今已培养800余名学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学校积极开拓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校际合作。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签订了“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即本科前三年在我校学习,后2年在拉夫堡大学学习,完成学业后授予我校的工学学士学位和拉夫堡大学工学硕士学位。与此相仿,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签订“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签订了“3+1”双学士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与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签订了“2+2”双学位本科联合培养协议;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签订“2+2”双学士学位本科联合培养协议;与英国利物浦大学、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法国图尔大学等签订了工科类或经济管理类硕士培养协议,即我校的应届毕业本科生经双方确认,符合条件者可直接到对方学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学校还与英国、芬兰、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八所大学签订了本科生交换项目协议,即经双方确认的符合条件的学生,可派往对方进行一学期或一年的学习,两校互认学分,互免学费。学校还与剑桥大学联合举办北化-剑桥海外暑期学校等短期海外学习项目,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海外实习计划,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带薪实习,为学生在国际知名企业的实习和就业提供机会。

学校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成果累累。前面提到的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为学校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2005-2010年,每年在研的科技项目均在1000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共1462项,授权510项;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稳定在30位左右。2001-2010年获得的国家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19项,均为第一(或唯一)完成单位或第一获奖人。教师人均科技经费、SCI收录论文总数、发明专利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数均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与美、英、德、法、日、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乌克兰、加拿大、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8所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合作。段雪院士领导的团队进入了“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学校每年聘请外籍教师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有3名长期在我校工作的外国专家先后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其中,英籍无机化学专家戴伟(David G. Evans),还获得对我国科技有所贡献的最高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学校先后与美国的杜邦、陶氏,德国的巴斯夫、拜耳等著名跨国公司开展科技合作并建立联合实验室。高金吉院士与美国RTD公司合作,在我校建立了“北京化工大学——美国RTD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建校五十多年,为国家培养十多万名毕业生,报国人才遍布华夏大地。在这些人才之中,有的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成为了省、部委领导人;有的担当国家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更有大部分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战线的栋梁和骨干。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更多的辉煌靠我们来创造。考生朋友们,北京化工大学热忱欢迎你们!

学院/系 专业名称 学历 应届生(人)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本科 120
环境工程 本科 119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科 180
生物功能材料 本科 120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本科 174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本科 213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信工程 本科 126
自动化 本科 186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 10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158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科 105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162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11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科 112
工商管理 本科 103
北京化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监测与评价 本科 119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制药工程 本科 157
重置条件
更多   同城其他大学
  •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华女子学院

  • 中国音乐学院

  • 中国传媒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