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学院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现有明秀、长岗、五合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688.7亩,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9602万元,全校纸质图书144.8万册、电子图书247万册;设有17个教学院、4个公共教学机构、43个科学研究机构和1所附属实验学校,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29279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2157人,专科生309人,硕士研究生1057人,研究生班学生2000人,留学生537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生13119人。开设有54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1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1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9个,开设了广西第一个本科空乘专业方向;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793人,具有正高职称121人,具有博士学位139人、硕士学位431人;五年来,教师中有4人入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广西高校首届杰出科技人才称号,1人获广西青年科技奖,2人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人荣获八桂名师称号,4人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12人获得广西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14人入选广西高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个团队被确定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现有广西高校重点学科5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4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五年来,共获纵横向及培训服务项目1059项,获资助总经费1.19亿元。全校教职工共公开发表论文4249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11部,获得发明专利1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3项,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7项。学校被评为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先进集体。学报被评为第七届广西优秀期刊,哲社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高校文科学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
广西师范学院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学校现有明秀、长岗、五合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688.7亩,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9602万元,全校纸质图书144.8万册、电子图书247万册;设有17个教学院、4个公共教学机构、43个科学研究机构和1所附属实验学校,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29279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2157人,专科生309人,硕士研究生1057人,研究生班学生2000人,留学生537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生13119人。开设有54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1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1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9个,开设了广西第一个本科空乘专业方向;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793人,具有正高职称121人,具有博士学位139人、硕士学位431人;五年来,教师中有4人入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广西高校首届杰出科技人才称号,1人获广西青年科技奖,2人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人荣获八桂名师称号,4人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12人获得广西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14人入选广西高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个团队被确定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现有广西高校重点学科5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4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五年来,共获纵横向及培训服务项目1059项,获资助总经费1.19亿元。全校教职工共公开发表论文4249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11部,获得发明专利1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3项,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7项。学校被评为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先进集体。学报被评为第七届广西优秀期刊,哲社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高校文科学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深入实施"质量工程",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7个、广西高校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1门,其中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5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4个,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个、广西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五年来,获自治区级教研教改课题141项,其中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93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8项;获广西教师教育研究课题15项;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改项目重点课题2项;广西教育科学应急研究项目1项;广西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重点项目3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29项;在2009年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有15个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个、一等奖4个,取得了近十年来的最好成绩。学校被确定为首批自治区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师范专业办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启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构建了"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合作办学新模式。学校先后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和"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等,成为广西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坚持"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校训,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生参加区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生、本专科生参加全国和全区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2914个奖项,其中,全国特等奖8项、一等奖76项、二等奖185项、三等奖364项,全区特等奖28项、一等奖153项、二等奖348项。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自治区先进班集体15个;学生田径队、篮球队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近5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位于全区高校前列,连续八年获得全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先后十次获得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颁发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师德论坛"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红水河"网站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红水河网站的"精神家园"栏目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精品栏目"称号。创办校级学生社团34个,5个社团被评为全区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田径、篮球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学校,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和全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高校优秀组织奖、首届广西全民读书活动优秀项目奖、广西高校首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被评为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融入广西-东盟国际教育合作框架,在校内建立"泰国语言文化中心",在印尼等东盟国家建设"汉语中心"、"汉语教育实习学校"。积极开展中外教育文化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与澳大利亚教育国际集团合作成立"中澳学院",与广西侨务部门共建"广西华文基地",新增国外合作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20多所。学校被授予"广西政府东盟国家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 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第二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华经典诵读2006年度全国优秀组织机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广西爱心大学 、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级卫生优秀学校、绿色大学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