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科。七十年变迁,五移校址,数易校名,历经高工建专、中专和大学三个发展阶段。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格为大学,定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在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现设有10院3部,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体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目前全校共有29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我校现有10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学校共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和1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学校现有教职工900余人,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70%以上。拥有兼职博士生导师1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名、学术创新人才4名、高层次人才2名,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9名。同时,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团队建设,建成6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市级学术创新团队和1个市级管理创新团队。学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校风建设和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多次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全国及北京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同时重视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教育,大力开展群体活动和文艺社团活动。我校学生田径代表队连年在北京市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好名次;学校选送的文艺节目多次获得市级奖励。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适应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多次在全国及建设部、北京市等组织的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多次在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在2007年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我校学生获得一项特等奖、一项一等奖,在2008年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科。七十年变迁,五移校址,数易校名,历经高工建专、中专和大学三个发展阶段。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格为大学,定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在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现设有10院3部,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体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目前全校共有29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我校现有10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学校共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和1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学校现有教职工900余人,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70%以上。拥有兼职博士生导师1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名、学术创新人才4名、高层次人才2名,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9名。同时,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团队建设,建成6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市级学术创新团队和1个市级管理创新团队。学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校风建设和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多次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全国及北京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同时重视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教育,大力开展群体活动和文艺社团活动。我校学生田径代表队连年在北京市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好名次;学校选送的文艺节目多次获得市级奖励。学校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适应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多次在全国及建设部、北京市等组织的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多次在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在2007年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我校学生获得一项特等奖、一项一等奖,在2008年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一项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以及多项其它奖励的佳绩。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1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校友中涌现出了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主席,被誉为“时代先锋”的曹广辉,建筑大师罗玲、胡越、刘桂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前门地区保护与整治利用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北京地区总体规划方案、首都机场改扩建工程、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等诸多交通工程项目,中央电视塔、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2008年奥运会北京各主要场馆等众多工程项目都凝聚了我校教师和校友的心血。我校依托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围绕首都城乡建设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近五年来,我校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863、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3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科技服务经费连续五年过亿,连续六年位居市属市管高校前三位,学校正在成为服务首都城市化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与美国玛赫西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法国佩雷集团联合建立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并联合培养高职生。学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招收外国留学生。为适应首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首都城市建设的需要,从2001年开始,学校稳步增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学科专业,逐步扩大了招生规模。学校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服务面向定位,坚持服务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学校已发展成为服务首都城市化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和以工为主,理、工、管、法、文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大学。目前,学校分为西城校区与大兴校区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1.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已于2011年9月份正式启用,标志着学校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兴校区位于黄村卫星城芦城高教园区,南临清源西路,北至清源北路,西距芦求路250米,东临西永路。该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距黄村镇中心3公里,距南五环约4公里,距京开高速约4公里,距地铁大兴线清源路站1.5公里。该地块西侧与芦城工业开发区、南侧与市第三体校隔路相望。在新校区的东南方向500米是近6000亩大兴滨河森林公园。根据我校大兴校区国有土地使用证和规划意见书,校区总用地63.51公顷(合952.6亩),建筑控制规模35.09万平方米。校区建设采取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一期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建成,二期14万平方米即将动工建设。 学校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进一步抢抓机遇,根据服务首都城乡建设的要求,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的步伐,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建筑类院校和北京市属高校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