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致力于服务7000万专业技术人才! 客服热线:0755-8615351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院校简介
  • 院校生源
分享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人;专任教师千余人,其中近70%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遥感学院、大气物理学院、海洋科学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滨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大学体育部等19个院(部),拥有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等20余个省部级科研机构。 校园占地2189亩,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拥有27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其中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等11个实验室是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43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37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期刊1800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50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硕博点基本涵盖本科专业。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等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立项。气象学科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学校形成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精英、国际、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多人。众多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学校学历得到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 学校长期参与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学校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人;专任教师千余人,其中近70%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遥感学院、大气物理学院、海洋科学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滨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大学体育部等19个院(部),拥有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等20余个省部级科研机构。 校园占地2189亩,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拥有27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其中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等11个实验室是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43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37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期刊1800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50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硕博点基本涵盖本科专业。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等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立项。气象学科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学校形成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精英、国际、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多人。众多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学校学历得到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 学校长期参与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究,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学校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十一五”期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94项,2010年科技经费突破2亿元。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迅速发展,获得了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内的众多奖项。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底特律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等30余所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联合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学校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留学生资格。2009年,学校创办巴哈马学院“孔子课堂”,成为江苏省第四所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课堂)的高校。 学校设有“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已为12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200余名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并成功承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教育与培训大会和第三届“定量降水估计与预报”国际会议等。201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62次届会颁发证书,表彰学校为国际气象培训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今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为建设一流特色重点大学而努力奋斗。 热忱欢迎广大有志青年积极报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网址:http://www.nuist.edu.cn/ 电话:(025)58731378/58731387

学院/系 专业名称 学历 应届生(人)
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 本科 459
应用气象学院 农业资源与环境 本科 42
应用气象学 本科 103
大气物理学院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本科 51
大气科学 本科 151
海洋科学学院 海洋科学 本科 41
遥感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本科 46
地理信息系统 本科 51
遥感科学与技术 本科 53
测绘工程 本科 46
信息与控制学院 信息工程 本科 46
自动化 本科 98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本科 143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 54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99
信息工程 本科 104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科 50
通信工程 本科 108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 本科 47
生态学 本科 43
应用化学 本科 48
环境工程 本科 42
大气科学 本科 40
给水排水工程 本科 46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51
软件工程 本科 177
网络工程 本科 96
数学与统计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科 90
统计学 本科 49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科 39
大气科学 本科 40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物理学 本科 39
应用物理学 本科 40
材料物理 本科 42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科 41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本科 48
法学 本科 52
公共事业管理 本科 44
经济法学 本科 63
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科 46
会计学(财务管理) 本科 179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73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52
市场营销 本科 44
财务管理 本科 101
物流管理 本科 5
金融工程 本科 104
语言文化学院 英语 本科 93
汉语言文学 本科 78
日语 本科 69
对外汉语 本科 49
传媒与艺术学院 动画 本科 96
研究生院 应用气象学 硕士 315
地理学 硕士 21
应用数学 硕士 12
信号与信息处理 硕士 35
系统理论 硕士 20
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 26
生态学 硕士 23
马克思主义理论 硕士 12
计算机应用技术 硕士 11
环境科学 硕士 11
大气科学 硕士 72
应用气象学 博士 72
重置条件
更多   同城其他大学
  •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 中国药科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 三江学院

  •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