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致力于服务7000万专业技术人才! 客服热线:0755-86153516

华北电力大学

  • 院校简介
  • 院校生源
分享到: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由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后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校校本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能源发展研究基地(文科);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点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6个硕士点专业、54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79万余平方米,总资产21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150万册。

  全校共有教职工2835人,在编专任教师1519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74人,正教授256人,副教授407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目前,以李成榕教授为带头人的“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战略防御”与以刘宗德教授为带头人的“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失效预防” 共2支团队入选“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6年,以刘吉臻教授为第一主研人的“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5767人,其中研究生5316人,本专科生18397人,成人在校生11996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在校生3388人。建校近50年来,学校培养了近8万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由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后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校校本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能源发展研究基地(文科);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点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6个硕士点专业、54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79万余平方米,总资产21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150万册。

  全校共有教职工2835人,在编专任教师1519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74人,正教授256人,副教授407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目前,以李成榕教授为带头人的“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战略防御”与以刘宗德教授为带头人的“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失效预防” 共2支团队入选“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6年,以刘吉臻教授为第一主研人的“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5767人,其中研究生5316人,本专科生18397人,成人在校生11996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在校生3388人。建校近50年来,学校培养了近8万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学校始终关注国际电力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电力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以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为主的能源、电力相关学科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累计创产值近20亿元。学校大力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专业基础和基础实验室,具备了承接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的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近年来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优先发展电力学科、动力学科、管理工程学科的同时,积极扶植人文学科,全力推进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拓展水电、核电、风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学科领域,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成立了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整合各新能源学科力量,逐步形成并深化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特色办学体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需求,积极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专业中增加了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在主干专业方面构建了以“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仿真教学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为框架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博得电力企业及其它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共获80余项奖励。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350多项,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4项;授权专利40余项,年科研经费达1.79亿元。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在用于“神舟”四号、五号、六号航天员培训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兴办了特色鲜明的科技园,2006年10月,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学校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EMBA、“1+1”双硕士、本硕连读和本科教学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的相互认证,就教育、科研和人才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学校聘请语言专家和外国专家的层次和数量年年上升,各方之间开始实现互派留学生、互派高级访问学者的日常化,学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国家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成为国家第二批17所高校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之一,向国际化办学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由于历史原因,我校形成了两地办学的格局。学校根据两地相距较近、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的实际情况,坚持并不断探索、完善独具特色的异地办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独具特色的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的发展道路,实施了学科专业和院系布局调整,成立了10个跨地域的学院,合理配置资源,明确学科建设基地,减少了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重复,实现了学校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为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整合集成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加强统筹管理,经教育部同意,学校校部于2005年9月变更为设在北京。校部变更后,学校将继续保持两地办学格局,深化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北京在人才吸引、国际合作、信息交流、校际往来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多方面合作,扩大社会影响,推进学校快速发展。

  面对新形势,学校确立了“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把我校初步建成一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到2008年,也就是建校50周年时,力争使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中的一所强校;然后,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知名大学。

学院/系 专业名称 学历 应届生(人)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536
电力工程与管理 硕士 13
电子与通信工程 硕士 30
电气工程 硕士 86
信号与信息处理 硕士 17
通信与信息系统 硕士 2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硕士 7
电路与系统 硕士 10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硕士 12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硕士 25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硕士 3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 211
电机与电器 硕士 19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45
通信工程 本科 73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科 52
电力工程与管理 本科 57
电气信息工程 硕士 6
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 本科 346
制冷及低温工程 硕士 2
流体机械及工程 硕士 9
热能工程 硕士 89
动力机械及工程 硕士 18
材料学 硕士 14
动力工程 硕士 38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硕士 13
环境工程 硕士 38
工程热物理 硕士 19
机械工程 硕士 7
机械设计及理论 硕士 7
机械电子工程 硕士 6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硕士 4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本科 3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本科 32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科 52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硕士 3
可再生能源学院 应用化学 本科 28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本科 24
水利水电工程 本科 61
风能与动力工程 本科 76
水文学及水资源 硕士 19
动力工程 硕士 8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 本科 62
计算机技术 硕士 28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硕士 24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硕士 13
计算机系统结构 硕士 10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硕士 20
系统工程 硕士 7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硕士 20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硕士 51
自动化 本科 166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 8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99
计算机应用技术 硕士 51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 本科 84
动力工程 硕士 7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科 53
外国语学院 英语 本科 55
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25
数量经济学 硕士 5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硕士 23
会计学(财务管理) 硕士 22
企业管理 硕士 21
技术经济及管理 硕士 50
工商管理 硕士 68
工业工程 硕士 24
项目管理 硕士 3
经济信息管理 硕士 4
产业经济学 硕士 8
工程管理 本科 52
市场营销 本科 5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科 31
会计学(财务管理) 本科 76
工商管理 本科 28
电子商务 本科 27
劳动与社会保障 本科 32
金融学 本科 29
经济学 本科 26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25
财务管理 本科 68
物流工程 硕士 10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行政管理 本科 56
法学 本科 58
广告学 本科 29
公共事业管理 本科 27
诉讼法学 硕士 14
行政管理 硕士 25
国际教育学院 会计学(财务管理) 本科 35
金融学 本科 1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174
核工程与核技术 本科 11
英语系 英语语言文学 硕士 35
数理系 应用数学 硕士 20
理论物理 硕士 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 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 5
重置条件
更多   同城其他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北京农学院

  •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 北京警察学院

  •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北京吉利大学

  •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 中央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