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坐落于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世界著名的“钒钛之都”——四川省攀枝花市,是教育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的地方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83年专科层次的攀枝花大学,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攀枝花学院”, 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260亩,校舍面积49.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8亿元,馆藏图书174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亿余元,下设15个教学单位,35个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医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教职工1021人,专任教师79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72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476人,占专任教师的59.6%。折合在校生总规模1.62万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建成了以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兼容,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一贯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关系,将人才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学产研结合,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资源综合开发服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有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和科技开发平台,形成了以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2个校级研究所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体系。通过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人文科学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引入教学环节,已建成实验实习中心、多媒体教学中心、语言教学中心、CAI课件制作中心和70个多媒体教室等完善配套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校园网双向链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网络覆盖校园内学习、办公和生活场所,已完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与行政办公自动化。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科研和科技开发快速发展。学校有省级教改项目29项,获省、校两级教学成果奖100多项。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立项各级科研课题513项,国家级一项,其中省部级62项、地厅级243项、横向课题58项、校级149项;专利申请63项,专
攀枝花学院坐落于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世界著名的“钒钛之都”——四川省攀枝花市,是教育部布点在川西南、滇西北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的地方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83年专科层次的攀枝花大学,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攀枝花学院”, 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260亩,校舍面积49.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8亿元,馆藏图书174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亿余元,下设15个教学单位,35个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医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教职工1021人,专任教师79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72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476人,占专任教师的59.6%。折合在校生总规模1.62万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建成了以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兼容,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一贯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关系,将人才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学产研结合,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资源综合开发服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有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和科技开发平台,形成了以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2个校级研究所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体系。通过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人文科学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引入教学环节,已建成实验实习中心、多媒体教学中心、语言教学中心、CAI课件制作中心和70个多媒体教室等完善配套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校园网双向链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网络覆盖校园内学习、办公和生活场所,已完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与行政办公自动化。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科研和科技开发快速发展。学校有省级教改项目29项,获省、校两级教学成果奖100多项。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立项各级科研课题513项,国家级一项,其中省部级62项、地厅级243项、横向课题58项、校级149项;专利申请63项,专利授权27项;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64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录196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6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0多部。获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奖130项,其中省级8项,市级122项。以钒钛材料研究为代表的“学产研”结合模式实践,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熔盐电解TiO2制备海绵钛”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新流程工艺”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高钛型高炉渣钢筋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项目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工程实际设计提供了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国内尚属首次,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填方土质边坡加筋(竹筋)处理技术”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国外先后与加拿大卡布特学院、意大利佩鲁贾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瑞典哈姆斯塔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劳伦斯工业技术大学、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先后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华大学等院校开展了联合办学和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文明单位”、“优秀文明校园”、“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部门绿化百佳单位”、“先进园林式学校”、“卫生先进单位”、“人才开发先进单位”、“普法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办学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改革报》、《四川日报》、《四川教育导报》、四川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办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