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创办于1912年,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11月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省属农业大学。 学校学科覆盖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等9大门类,设有20个学院。拥有3个一级、二级国家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博士点,63个硕士点,54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2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教授、副教授400多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3人,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7人,国家骨干教师2人,省特聘教授5人,省管优秀专家34人,省创新人才7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9人,省骨干教师60人。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教育资源优势,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主持小麦、玉米等作物“高、稳、低、优”协作攻关,为解决河南省乃至全国温饱问题做出突出贡献。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主持有“粮食丰产科技工程”、863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3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科技成果、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首位,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目前,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结构,发展内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
河南农业大学创办于1912年,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11月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省属农业大学。 学校学科覆盖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等9大门类,设有20个学院。拥有3个一级、二级国家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博士点,63个硕士点,54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2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双聘院士9人,教授、副教授400多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3人,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7人,国家骨干教师2人,省特聘教授5人,省管优秀专家34人,省创新人才7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9人,省骨干教师60人。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教育资源优势,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主持小麦、玉米等作物“高、稳、低、优”协作攻关,为解决河南省乃至全国温饱问题做出突出贡献。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主持有“粮食丰产科技工程”、863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3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科技成果、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首位,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目前,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结构,发展内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