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学院地处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名城——大连,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国家唯一一所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高等院校。学校现有开发区和金石滩两个校区,占地68.9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2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0.6亿元。设有18个教学科研单位、4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200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学校,2007年在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9年9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2010年4月,学校被教育部授予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1.1%,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7.4%,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51.1%。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3项以及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300余项。2011年10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的试点工作单位。 学校已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2万余人,就业率连续11年达到90%以上。近年来,学生每年申报国家专利200余项,平均每年在国际上获得学科竞赛奖励100多人次,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300多人次,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1000多人次。在国际、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等各项赛事中均取得过全国最高级别的奖项,其中包括11项德国红点概念奖,20项德国iF概念奖(6项德国iF概念奖,14项德国iF概念奖Top300),5项美国IDEA设计奖(1项金奖、4项Finalists)在内的36项国际三大顶级设计奖。2006年至2011年,6年连续3次获辽宁省“挑战杯”。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为目标,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提高质量为主线,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后发优势,形成了“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应用为主、教育创新,质量立校、因材施教,团结和谐、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比较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在沿海开放地区发展优质民族高等
大连民族学院地处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名城——大连,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国家唯一一所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高等院校。学校现有开发区和金石滩两个校区,占地68.9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2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0.6亿元。设有18个教学科研单位、4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200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学校,2007年在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9年9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2010年4月,学校被教育部授予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1.1%,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7.4%,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51.1%。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3项以及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300余项。2011年10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的试点工作单位。 学校已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2万余人,就业率连续11年达到90%以上。近年来,学生每年申报国家专利200余项,平均每年在国际上获得学科竞赛奖励100多人次,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300多人次,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1000多人次。在国际、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等各项赛事中均取得过全国最高级别的奖项,其中包括11项德国红点概念奖,20项德国iF概念奖(6项德国iF概念奖,14项德国iF概念奖Top300),5项美国IDEA设计奖(1项金奖、4项Finalists)在内的36项国际三大顶级设计奖。2006年至2011年,6年连续3次获辽宁省“挑战杯”。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为目标,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提高质量为主线,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后发优势,形成了“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应用为主、教育创新,质量立校、因材施教,团结和谐、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比较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在沿海开放地区发展优质民族高等教育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