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设有采矿工程系、地质工程系、气象系、机电工程系、水利工程系、信息管理系、冶金工程系、测绘工程系等8个系,学院办公室、党委工作部、人事组织部、审计处(监察室)、教务处、招生工作处、就业工作处、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团委)、计划财务处、后勤管理处、国资基建处、科技处(校企合作办公室)、产业开发办公室、保卫处、工会等15个职能处室,基础部、成人教育部、图文信息中心、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教学督导室、东西校区管委会6个直属部门。
【办学条件】 总占地面积536亩,有3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28万平米。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68万册。建成了以数据中心、统一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为基础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建有19个实训中心,99个实习实训室。其中,现代化仿真矿井是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局域共享性实训基地,被国土资源部评审命名为全国首批科普教育基地。
【师资队伍】 教职工594人,专任教师374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24人,讲师12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1名教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5名教师获省级园丁奖,2名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在90%以上。
【专业与课程】 学院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是:“错位设置、非均衡建设、星级管理、专业群发展”,构建了气象、采矿、安全、地质、测量、机电、冶金、水利、选矿、环保、信息等11个适应甘肃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类专业群,包含57个专业。其中,煤矿开采技术、矿山地质、矿山机电、大气探测技术、矿山测量、水利工程施工技术6个专业是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冶金技术、选煤技术、大气科学、应用气象4个专业是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建设专业;煤矿开采技术是全国高职高专精品专业;矿山测量、大气探测、矿山机电是省级特色专业。建成《矿山测量》、《高空气象探测》等14门省级精品课程,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测量、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等4个省级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 学院主要面向全国气象、煤炭、地质、冶金、水利等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就业主体单位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8年位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2012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现有普通高职在校生12000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2000余人。
学院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完成的《α值法灌溉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三等奖;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第四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得选矿技术组、矿产地质勘查技术组一、二等奖,冶金技术组一、二、三等奖;在2010—2013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甘肃赛区),获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3项;在第四、五、六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获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省级二等奖4项;在甘肃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有2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6项。王超同学获“2012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教改科研】 学院积极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 “气体安全检测仪”等7个项目获专利,2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个项目获得甘肃省气象科技进步一等奖,4个校企合作项目获得甘肃省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项目获省级社科成果二等奖,2个项目获省级社科成果三等奖。2个教改项目《仿真矿井在采煤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基于信息系统的专业星级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甘肃省2011年、2013年度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个项目获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教师累计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发表论文500篇,其中30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被SCI、EI检索论文5篇。
【社会服务】 学院设有具备国家二级煤矿安全培训资质和国家二级安全生产培训资质的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中国气象局高空探测人才培训中心、甘肃省第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社会服务机构。每年面向气象、煤炭行业培训各级各类技术人员4000余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