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地处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 学校始建于1949年,曾隶属于国务院高教部,1957年划归吉林省所属。1958年8月,延边大学分立为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工学院。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延边科技大学(筹)合并组建成新的延边大学。 学校设有21个学院,拥有12大学科门类的71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5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1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涵盖了理、工、农、医、文、史、经、法等12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博士、硕士生3500余人,还有来自30个国家的600多名留学生,构成了多元文化荟萃的大家庭。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781人,其中专任教师1,89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有1,142人,副高级以上750余人,博士生导师77人,硕士生导师681人。聘请了包括杨振宁博士在内的30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我校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现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支,教育部聘任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教指委成员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劳动模范2人,荣获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5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人。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7人;获得宝钢教学奖特等奖提名奖1人,优秀奖1人;获得曾宪梓教师奖和霍英东教师奖19人。吉林省特聘教授、首席教授为首的省部级各类专家、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0余人。 学校组建了东北亚研究与图们江流域开发、朝鲜族历史与文化、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三大学科群,初步打破了学科界限,使50多个二级学科实现了交叉与合作,带动了国际文化、人类社会学、光量子信息等新兴学科、专业的发展,并催生了新的学科优势与学科生长点。 学校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延边大学地处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 学校始建于1949年,曾隶属于国务院高教部,1957年划归吉林省所属。1958年8月,延边大学分立为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工学院。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延边科技大学(筹)合并组建成新的延边大学。 学校设有21个学院,拥有12大学科门类的71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5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1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涵盖了理、工、农、医、文、史、经、法等12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博士、硕士生3500余人,还有来自30个国家的600多名留学生,构成了多元文化荟萃的大家庭。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781人,其中专任教师1,89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有1,142人,副高级以上750余人,博士生导师77人,硕士生导师681人。聘请了包括杨振宁博士在内的30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我校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现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支,教育部聘任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教指委成员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劳动模范2人,荣获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5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人。学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7人;获得宝钢教学奖特等奖提名奖1人,优秀奖1人;获得曾宪梓教师奖和霍英东教师奖19人。吉林省特聘教授、首席教授为首的省部级各类专家、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0余人。 学校组建了东北亚研究与图们江流域开发、朝鲜族历史与文化、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三大学科群,初步打破了学科界限,使50多个二级学科实现了交叉与合作,带动了国际文化、人类社会学、光量子信息等新兴学科、专业的发展,并催生了新的学科优势与学科生长点。 学校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长白山生物功能因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边疆地区国情调研基地、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渤海文化研究中心、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免疫生物学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良种肉牛选育工程研究中心等。学校设有东北亚研究院、民族研究院等 2个研究院, 另有几十所校直属研究机构和院属科研机构。此外,学校还主办国家核心期刊《汉语学习》、《东疆学刊》,并设有中国朝鲜语学会等4个国家级学会,成为学科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学校实施了“人才质量工程”,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与创新教育,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构建了多样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要,学校从2004年起就着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按类招生后期分流培养模式改革;师范类“软分割、硬分流、模块制”改革,使学生增加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中外联合合作培养改革,使学生有机会赴国外40多所知名大学、国内10余所“985工程”高校学习;主辅修与双学位培养,使全校的学生有了学习韩国语、日语、俄语和其它应用类专业的可能,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化要求开展个性培养。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通过实施论文三审制与盲审制、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制、中外联合培养双重学位研究生机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等,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十一五”以来,学校完成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99项,形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2,121篇(部),编写教材401种,其中被国内外采用74种,获得省(部)级以上教材奖15项;培育出朝鲜-韩国当代文学、基础朝鲜语(韩国语)等国家精品课程3门,16门省级精品课、55门省级优秀课程;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0项。2002年、2008年,学校连续两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依托区域优势和特色,搭建起创新学科平台,“十一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达到25802万元。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农业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6项,省部级项目263项,地厅级项目402项,发表学术论文9028篇。其中国际三大科技文献检索论文(SCI、EI、ISTP)1241篇,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研奖项76项,获得专利92项。学校的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12年,农学院尹熙俊教授课题组成功克隆出国内首例单体红色荧光蛋白转基因五指山小型猪,此项研究达到了国际同类先进水平,为进一步开展异体器官移植及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校形成了“211工程”三期建设朝鲜-韩国语言文学与文化、朝韩日经济与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中朝韩日关系史、长白山天然植物化学、生殖与消化系统肿瘤分子病理学、延边黄牛生产与疫病防制、量子调控研究等7大项目科研团队,为下一步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奠定了雄厚基础。 学校对外交流广泛,校际合作紧密,每年派出百余名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目前,我校已与美国、日本、韩国等21个国家和1个地区(香港)的130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与美国匹兹堡大学、俄罗斯远东大学、日本明治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我校在韩国忠北大学建有一所孔子学院。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础设施完备,校园占地320公顷,所有办学区通过光缆和计算机网络连为一体,使网上办公、远程教育更加便捷。拥有语音实验室28个共1000余座,多媒体教室36个共6000多座,教学用计算机4000台;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15,000余台件。学校图书馆拥有各类纸质文献2,085,852册,电子资源1,407,322册。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系统,以及教育在线、学生在线、实验室与设备信息网等业务网站,提高了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多功能体育馆、游泳馆以及各种球类运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建校63年来,延大人始终坚持发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传承文化、突出特色,民族团结、共教共学,广泛交流、多边合作”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的理念,形成了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10万名具有跨文化素质与能力的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学校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校区扩建工程已经竣工,集中办学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延边大学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展望未来,全校各民族师生员工将继续秉承“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精神,认真践行“边缘觉醒,质量为本,突出特色,学术立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从边缘走向中心,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国外有一定影响、国内有重要地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