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所生物工程类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也是湖北省目前唯一一所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创建于1993年11月27日,其前身是武汉生物工程学校。1994年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先后两次亲笔致信学校,热情称赞“学校为即将到来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培养人才,真是件大好事”。在钱老的关心指导下,学校始终坚持“立校为公、办学为民、依法治校、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弘扬“严谨、自强、求是、创新”校训精神,以延安精神、钱学森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办学育人,突出生物工程特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跳跃。2000年,学校升格为武汉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升格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校近期按照本科教育为主、本专科教育并重的格局,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2008年4月,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启动硕士点申报工作,并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开办研究生教育试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逐步向教学研究型高校转型。 学校规划占地面积2400亩,“十一五”期末建成区面积已达1762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0余人。学校设置8个学科门类,开设55个普通本专科专业。建有生物工程系、生物技术系、制药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园林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外语系、艺术系、体育系、建筑系、机电工程系、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及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等30多个教学科研单位。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承认差异、善待差异,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社会精英来校为大学生作报告,先后特聘“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全国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为我校“大学生人生导师”。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000年以来,获国家、省、市级各类大学生学科技能、文体活动竞赛奖项数百个;2009年和2010年共有49篇本科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考研率分别达到7.78%和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所生物工程类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也是湖北省目前唯一一所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创建于1993年11月27日,其前身是武汉生物工程学校。1994年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先后两次亲笔致信学校,热情称赞“学校为即将到来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培养人才,真是件大好事”。在钱老的关心指导下,学校始终坚持“立校为公、办学为民、依法治校、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弘扬“严谨、自强、求是、创新”校训精神,以延安精神、钱学森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办学育人,突出生物工程特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跳跃。2000年,学校升格为武汉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升格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校近期按照本科教育为主、本专科教育并重的格局,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2008年4月,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启动硕士点申报工作,并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开办研究生教育试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逐步向教学研究型高校转型。 学校规划占地面积2400亩,“十一五”期末建成区面积已达1762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0余人。学校设置8个学科门类,开设55个普通本专科专业。建有生物工程系、生物技术系、制药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园林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外语系、艺术系、体育系、建筑系、机电工程系、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及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等30多个教学科研单位。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承认差异、善待差异,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社会精英来校为大学生作报告,先后特聘“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全国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为我校“大学生人生导师”。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000年以来,获国家、省、市级各类大学生学科技能、文体活动竞赛奖项数百个;2009年和2010年共有49篇本科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考研率分别达到7.78%和12.65%;先后在省内外数百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被誉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奖、贷、勤、助、补”体系,每年各类奖、助学金总额超过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