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位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200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教发函[2002]46号)批准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而成。合肥学院是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学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合肥学院共有南艳湖、黄山路、宁国路三个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836亩,校园绿树掩映,环境优美。学院校舍建筑面积37.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00余万元,藏书56万册。在职教职工912人,专任教师655人;有副高以上职称182人,其中教授32人;国内外兼任教师200余人,其中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师近20人,其中1人获“国家友谊奖”,6人获“黄山友谊奖”。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2536人(其中本科生占 76% 以上),成人教育在校生520余人,在校外国留学生45人。 学院现有建筑工程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化学与材料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艺术设计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经济系、教育系、外国语言系、管理系、数学与物理系、旅游系、基础教学部等15个教学系部71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41个。学院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报编辑部、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城市固废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德语培训中心、艺术设计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江淮文化研究所等教辅、科研机构。经省政府批准的“中德安徽?德国中心”也设立在我院。学院是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合肥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努力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学院围绕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教学计划管理为抓手,规范教学运行管理;以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为手段,加强实践、实验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才支撑作用。2005年,学院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学院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办学特色日趋形成,全院上下呈现出团结奋进、民主和谐、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学院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经济开发区及其周边企业和国外高校的合作,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欧盟亚洲链、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国际交流与发展中心(CIM)等项目顺利实施,中德过程与新能源技术、生物质能源等项目合作良好。安徽省与德
合肥学院位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200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教发函[2002]46号)批准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而成。合肥学院是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学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合肥学院共有南艳湖、黄山路、宁国路三个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836亩,校园绿树掩映,环境优美。学院校舍建筑面积37.3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00余万元,藏书56万册。在职教职工912人,专任教师655人;有副高以上职称182人,其中教授32人;国内外兼任教师200余人,其中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师近20人,其中1人获“国家友谊奖”,6人获“黄山友谊奖”。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2536人(其中本科生占 76% 以上),成人教育在校生520余人,在校外国留学生45人。 学院现有建筑工程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化学与材料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艺术设计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经济系、教育系、外国语言系、管理系、数学与物理系、旅游系、基础教学部等15个教学系部71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41个。学院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报编辑部、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城市固废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德语培训中心、艺术设计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江淮文化研究所等教辅、科研机构。经省政府批准的“中德安徽?德国中心”也设立在我院。学院是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合肥学院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努力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学院围绕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教学计划管理为抓手,规范教学运行管理;以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为手段,加强实践、实验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才支撑作用。2005年,学院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学院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办学特色日趋形成,全院上下呈现出团结奋进、民主和谐、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学院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经济开发区及其周边企业和国外高校的合作,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欧盟亚洲链、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国际交流与发展中心(CIM)等项目顺利实施,中德过程与新能源技术、生物质能源等项目合作良好。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合作项目“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开始建设。校区、校企合作正式启动,与省、市有关研究单位和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20余项。2003年以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委托课题、国家 863计划研究子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厅局级、院级研究项目4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省、市科研奖项十多项。1人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1人获第六届安徽青年科技奖,2人被遴选为合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院成功主办中德韩三国四校“新时期青少年教育和体验学习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