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建于 1952 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经过六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体育学为特色,具有教育学、管理学、理学、文学和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办学层次。学校在国内体育高等院校中最早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成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体育学下属全部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硕士点10个。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规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科技服务攻关相结合,坚持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现有教育部重点学科(培育)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拥有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蔡龙云大师工作室(上海市高校三个大师工作室之一)。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教学团队2个,市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市级精品课程10门,上海市教学名师4人。2005 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了常态化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近年来按照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科生科创作品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毕业生综合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上海市高校平均水平。 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现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学校依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保障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对抗性竞技运动和游泳等项目的奥运会科技攻关和服务,研究成果“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竞技体育隔网对抗项目制胜因素关键技术研究与北京奥运会中的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中至少有10枚与我校的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直接相关,获得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服务一等奖1项。学校以省部共建运动健身科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市民体质研究中心为平台,率先在全国开设了第一条基于互联网的“市
上海体育学院建于 1952 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经过六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体育学为特色,具有教育学、管理学、理学、文学和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办学层次。学校在国内体育高等院校中最早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成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体育学下属全部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硕士点10个。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规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科技服务攻关相结合,坚持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现有教育部重点学科(培育)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拥有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蔡龙云大师工作室(上海市高校三个大师工作室之一)。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教学团队2个,市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市级精品课程10门,上海市教学名师4人。2005 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了常态化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近年来按照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科生科创作品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毕业生综合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上海市高校平均水平。 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现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学校依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保障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对抗性竞技运动和游泳等项目的奥运会科技攻关和服务,研究成果“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竞技体育隔网对抗项目制胜因素关键技术研究与北京奥运会中的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中至少有10枚与我校的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直接相关,获得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服务一等奖1项。学校以省部共建运动健身科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市民体质研究中心为平台,率先在全国开设了第一条基于互联网的“市民体质在线”和“上海市民健身热线”,其建设和研究成果“上海市民体质网络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获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学校以上海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体育赛事运作重点研究基地”、“卓越医学教育”、体育科技示范园等为平台,制定了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被国家统计局采纳,并用于全国体育产业统计。 2007年至今,学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198项,纵(横)向科研经费达63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7项,包括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共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9项(含社会力量设立奖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41项。在SCI、SSCI、CSSCI、CSCD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均在全国同类体育院校中居于首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2年在国内同类期刊评比中排名第二。 近年来,学校按照“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总体原则,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形成了一批国内唯一的办学成果,率先成立了国内唯一的“中国乒乓球学院”;率先创办了国内唯一一册国际发行的英文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率先建成了国内唯一的“体育科技示范园”;率先建设了国内唯一的“中国武术博物馆”。 竞技体育方面,学校曾获得1枚奥运会金牌、3枚奥运会铜牌、22枚世界锦标赛金牌、42枚亚运会和亚洲锦标赛金牌;4人4次打破世界记录、4人12次打破亚洲记录;16名学生22次、 9名教练员20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为上海市获得了15枚全运会金牌、305枚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金牌。培养了一批国际知名教练员,如施之皓、孙海平、陈忠和、王跃舫、沈富麟、马良行等。 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学校和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试点院校(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一所),长期在校留学生数达300余名。已与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40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美学校体育合作研究中心、1个中欧比较体育合作研究中心。聘请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的体育特使奥吉等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海外专家学者担任荣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以项目研究为平台,正式聘请了2名海外名师,共同开展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1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3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东方学者”3人、上海市“海外名师”2人。聘请国外名师2人,先后从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芬兰及台湾、香港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10余人。5人在亚洲体育科学理事会、国际体育计算机科学协会和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兼职,6人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1人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1人任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为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接高等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战略,把握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有利契机,践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着眼师生终身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创新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内涵发展,以促进公平为重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