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致力于服务7000万专业技术人才! 客服热线:0755-8615351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院校简介
  • 院校生源
分享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张光强、校长孙其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建校77年来,学校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事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业绩。合并组建10多年来,学校不断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极推进和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各项事业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有23个学院(系、所、部)和研究生院,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65个本科专业,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国家和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和部省级野外台(站);拥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5个硕士点以及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4557人。其中,专任教师1626人,专职科研人员296人;教授327人,副教授409人;博士生导师308人,硕士生导师821人;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3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3人。   学校从19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张光强、校长孙其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建校77年来,学校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事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业绩。合并组建10多年来,学校不断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极推进和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各项事业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有23个学院(系、所、部)和研究生院,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65个本科专业,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国家和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和部省级野外台(站);拥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5个硕士点以及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4557人。其中,专任教师1626人,专职科研人员296人;教授327人,副教授409人;博士生导师308人,硕士生导师821人;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3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3人。   学校从193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已发展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名牌专业11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4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60多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931人,各类研究生9077人,其中学历研究生7162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915人。建校70多年来,学校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2万名,有14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共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5项,培育出目前世界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育苹果优良品种“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十五”以来,学校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奖26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2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21件,审定品种220个,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30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00多部。现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2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近年来,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与全国50多个地方政府或企业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先后在西北地区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14个、示范基地59个、专家大院24个,开辟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日趋凸显,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亿元。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有千余名国外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成立有“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协作网络”、“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交流平台;2006年发起创办的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现已在国际农业科技界产生重要影响。学校是外交部和国务院港澳办授予一定外事审批权单位,也是国家留学基金委重要签约单位,每年选派200余名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出国深造。学校设有国际学院,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   学校占地面积3018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94公顷,校舍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6.3亿元人民币,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203万册,电子本图书100万种,国内外数据库57类。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四季风景秀美,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     建校77年来,学校始终紧扣“三农”发展主题,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已从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为目前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当前,按照学校新的规划目标和战略思路,全校师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在为实现“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数据更新至2011年9月)

学院/系 专业名称 学历 应届生(人)
农学院 种子科学与工程 博士 4
作物遗传育种 本科 49
农学 本科 93
植物科学与技术 本科 53
种子科学与工程 本科 62
作物遗传育种 硕士 56
作物学 硕士 6
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资源工程 博士 2
农药学 博士 17
植物保护 本科 118
制药工程 本科 57
植物病理学 本科 62
农药学 硕士 38
植物病理学 硕士 82
园艺学院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本科 63
园艺 本科 156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博士 1
茶学 博士 4
设施农业技术 博士 5
茶学 硕士 5
园艺 硕士 8
动物科技学院 草业科学 本科 53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硕士 30
草业科学 硕士 11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硕士 23
动物科学 本科 184
遗传学 博士 13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本科 30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本科 17
草业科学 博士 3
水产养殖学 本科 53
动物科学 博士 9
遗传学 硕士 14
动物医学院 动物医学 本科 178
细胞生物学 博士 4
生理学 博士 1
发育生物学 博士 4
预防兽医学 博士 20
动物生物技术 博士 3
动物生物技术 硕士 12
预防兽医学 硕士 32
细胞生物学 硕士 15
林学院 林产化工 本科 58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硕士 40
风景园林 硕士 70
园林 本科 98
生态学 博士 7
林业技术 博士 8
园林 博士 1
艺术设计 本科 121
林学 本科 84
生态学 硕士 47
资源环境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 本科 53
环境科学 硕士 18
环境工程 硕士 3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本科 120
环境科学 本科 56
农业环境保护技术 博士 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本科 55
资源环境科学 本科 109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博士 12
环境科学 博士 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硕士 46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规划 本科 53
岩土工程 硕士 5
结构工程 硕士 2
水文学及水资源 硕士 16
水利水电工程 本科 135
水文学及水资源 博士 1
土木工程 本科 13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本科 56
水利水电工程 博士 4
热能与动力工程 本科 58
农业水利工程 本科 6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74
水利水电工程 硕士 20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64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硕士 23
机械设计及理论 硕士 16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博士 2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博士 4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本科 57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博士 12
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 本科 58
木材科学与工程 本科 1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科 189
机械电子工程 本科 61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硕士 8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87
软件工程 本科 9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科 86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硕士 3
计算机系统结构 硕士 3
计算机应用技术 硕士 20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本科 158
食品质量与安全 本科 135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博士 1
食品科学 博士 30
食品科学 硕士 37
葡萄酒学院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博士 10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本科 106
发酵工程 硕士 12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 本科 130
生物信息学 硕士 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硕士 31
微生物学 硕士 26
植物学 硕士 4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博士 22
植物学 博士 4
微生物学 博士 13
生物信息学 博士 8
生物科学 本科 113
生物技术 本科 138
中药学 硕士 6
理学院 应用化学 博士 62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科 55
应用化学 本科 85
应用数学 硕士 10
生物物理学 硕士 7
化学生物学 硕士 19
应用化学 硕士 27
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 本科 73
企业管理 硕士 15
市场营销 本科 78
农林经济管理 本科 66
经济学 本科 57
金融学 本科 108
会计学 本科 170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81
工商管理 本科 62
保险 本科 49
区域经济学 硕士 22
人文学院 法学 本科 84
公共事业管理 本科 58
社会学 本科 56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硕士 15
社会学 硕士 12
专门史 硕士 5
职教学院 园艺 本科 29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科 56
会计学 本科 91
农林经济管理 本科 4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53
农业水利工程 本科 58
创新实验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本科 3
林学 本科 10
农林经济管理 本科 21
农学 本科 5
生物工程 本科 6
生物技术 本科 32
动物科学 本科 10
园艺 本科 14
植物保护 本科 18
资源环境科学 本科 6
动物医学 本科 2
生物科学 本科 9
会计学(财务管理) 本科 5
外语系 英语 本科 74
英语 硕士 28
重置条件
更多   同城其他大学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 咸阳师范学院

  • 西藏民族学院

  •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